這陣子總算是鼓起勇氣回到論文的身邊,但就向過往一樣,難以久待。於是我開始思考我總是逃避的原因:

 

一、對論文的負面第一印象:論文很難寫。Priming Effect用來說明我對論文的逃避,簡直就是真理,地位跟「萬有引力」這種『定律』級的萬世鐵則一樣崇高。

 

二、缺乏對知識的熱情:說句更誠實的,當初決定進來研究所的動機,是因為外面的工作世界被描述的太可怕。從小就被洗腦「社會是個大染缸」、「為了薪水只好委曲求全而放棄原有的理想和報復」,聽了太多工作者說「好想回去當學生」、「當學生真幸福」,於是,『學生』成了聽起來過的最幸福最快樂的職業。為什麼從小到大就沒有人告訴我「工作很快樂,不但可以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而且還可以賺錢」?好似所有一切身為學生所能擁有的幸福、理想、抱負,都會在出了社會以後,灰飛煙滅。換言之,這種快樂是相對比較而來的,並不是因為我真的特別喜歡唸書才會來到這裡。

 

  在剛剛開始接觸論文的時候,總是覺得這些研究者也沒什麼了不起,使用二元對立的分類法這裡定義那裡定義,於是導出了一些從字面上看起來就合情合理的假設,然後用各式各樣的科學方法加以檢驗推論。

 

  舉例來說,戲劇置入的型式可以分為視覺、聽覺;顯著、隱微(請問這種分法跟衣服的大小可分為S、M、L、XL有什麼不一樣?),於是2x2就得到了以下四種分法:

 

(1)顯著視覺:以至於畫面中心、大畫面特寫商品,露出時間超過2秒或以上。

(2)隱微視覺:將商品置於背景,或者出現在一堆物品之中等不明顯的位置小面積的露出,露出時間短於2秒。

(3)顯著聽覺:以單句、重複的方式提及商品名稱或商品利益。

(4)隱微聽覺:商品利益以非單句、不重複的方式提及商品利益。

 

於是以上分類就導出了以下的假設:

 

假設一、顯著視覺置入的記憶效果>隱微視覺置入的記憶效果

假設二、顯著聽覺置入的記憶效果>隱微聽覺置入的記憶效果

 

  接著,若以上兩個假設的研究結果都得到證實,我們可以就可以藉此推論:

 

「假設三、顯著置入的記憶效果>隱微置入的記憶效果」成立。

 

  看起來完全頭頭是道,而且推論嚴謹。但是不是有化簡為繁的嫌疑?

  

  最近又拿起了之前提論文審查大綱的紙本來看,發現自己根本不知所云,看來我在漫漫文獻海之中,還處在「見樹不見林」的狀態之中,就且讓這個不學無術的我再厚著臉皮問一句話:

 

  在所有字面上合情合理的假設都被學術前輩們驗證光了以後,渺小如我能還提出什麼樣的真知灼見?

 

  我承認我還沒挖掘出我對學術的熱情,也還沒找到看懂英文paper裡長達一段的一句英文說得是什麼意思。對日韓劇的喜愛,在我看「置入性行銷」的相關論文時起不了什麼加分效果,仍是霧裡看花。

 

  前些日子做了一輪文本分析,總算是有了一丁點的見解,也暫時體悟到了原來那些看似合情合理的研究結果也是前人努力推衍出來的,但老師說我的研究結果只能寫兩頁,必須要有理論根據才行。

 

  上天請您保佑我,深切地期盼能夠早日遇到我學術生涯中的Mr. Right Theor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ngingbe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